4月底,央視財經(jīng)頻道記者選擇國內現(xiàn)在最長的直達運輸線路之一——廣東、遼寧線路,跟隨貨車司機進行了三天兩夜的體驗。調查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運費至少三分之一被高昂的過路過橋費吸走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路橋業(yè)暴利遠超石油、證券、房地產(chǎn)、金融等行業(yè)。(5月11日《新京報》)
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,由于我國公路通行能力與國民經(jīng)濟不相適應,國家又暫無能力進行公路建設,為吸引和鼓勵國內外社會資金參與公路基礎設施建設,國家出臺了“自行貸款、自行建設、自行收費、自行還貸”政策,高速公路和其他公路收費及其車輛通行費應運而生。應該說,在改革開放初期,國家經(jīng)濟不富足的情況下,這個政策是很正確的,也為改善車輛出行條件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,于國于民都有存在的合理性。
時至今日,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、稅收的增加,收費公路在完成其使命后就應該及時退出歷史舞臺。但遺憾的是,國內許多地方的政府和相關部門從自身利益出發(fā),把收費公路作為融資平臺,在收費期限即將結束時,或通過改變政府還貸公路的性質延長收費時間,或將政府還貸公路隨意轉為經(jīng)營性公路等,這就導致了一些收費公路的收費期限過長,成為“高價公路”。這些后果到最后其實都轉嫁到鏈條終端的消費者身上,甚至對經(jīng)濟社會發(fā)展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。
公路本身帶有公益性,且公路收費關系民生,因此,改變當前的不合理現(xiàn)狀迫在眉睫。但與此相背離的是,既得利益使得相關部門對改革久拖不決或陽奉陰違,甚至連基本的信息公開都無法做到,其中暴露出的,是政企不分的機制弊端、漠視群眾利益的思維模式、形形色色的利益保護和有法不依的尷尬事實。
畢竟,職能部門不是企業(yè),它的存在不是為了收費,而是要為百姓提供更多的服務。因此,當前亟需的是要建立更高級別政府部門主導的監(jiān)管機制,客觀公正地考量個案,完善相關制度,打破“各自為政”的混亂局面。也只有這樣,路橋收費業(yè)榮登暴利行業(yè)之首,堪稱“印鈔機”的黑色幽默才會終結。
